读懂历史必然,感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美;
读懂实践真理,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之美;
读懂实践力量,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活力之美;
从今天起,邢台交建官微开设《马克思主义系列谈》原创栏目,
跟随主播读懂马克思,做新时代交建人。
马克思主义系列谈第一讲
读马克思,大家便会有许多疑问?
有人说,我是一名企业职工,我干的都是具体的活,都是技术性的、操作性的东西,马克思与我有多大关系?
有人说,我是一名企业高管,我关注的是企业如何运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马克思与我太遥远了。
有人说,我是一名企业中层,我每天脑子里都是业务工作,马克思能为我解决什么问题呢?
是的,读马克思,不能解决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问题,不能教我们处理日常工作,教我们协调内外关系,但他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是这些,也不止这些,他更高远、更深邃、更透彻。
我们读马克思,是因为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日益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增长知识才干、提升思维能力,廓清思想认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恐慌”。
我们读马克思,是因为我们牢记国企人的责任,无论是驰援抗疫,还是灾害抢险,我们都全力以赴、众志成城,不因一点一滴而渺小,不因一人一事而不足,始终追求向上向善,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我们读马克思,是因为我们鄙视这样的无聊笑谈,“人最大的悲哀,是到死了钱还没花了。”恰恰相反——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作为小人物,我们既在为我们的吃穿住衣行而争取,同时,也在情不自禁地为后人、为他人而工作”。
我们每一个交建人,也许从事着不同的行业、干着不同的工种,有的修路架桥、建筑高楼;有的驾驶公交、行驶在城市一线;有的在高原工地,有的在援疆、援藏。我们脚踏实地、勤恳务实;我们也仰望星空、胸怀理想;我们拥有现实生活,也坚持精神追求。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人相信,只有当脚掌证实了心脏,思想与手的劳作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才真正开始创造一种新文化,这种文化被诗人但丁称为“科学”。我们新时代的交建人,始终坚守品牌承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正创造着我们的“科学”,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当先锋、做表率,在高质量赶超发展中扛责任、重担当,为邢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国企力量。
读马克思,不应该是公务人员的专属,也不应该是学者研究的专利。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房里的学问,而是干事创业的思想武器、有力指导。
让我们一起来重读马克思的著作、听马克思的故事。走进马克思,怀揣马克思的情怀,弘扬马克思的精神,继承马克思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打开那被生活锁住的理想……
至今我清晰的记得高中一次逃课路过一个教室,里面传出了一位语文老师的声音,他说,“不朽,就是不会腐烂,永远存在下去的意思,比如马克思……”也许是冥冥中某种暗合,多年之后,我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大脑里都会浮现出当年的画面情景,而且越是深入研读马克思的文字,就会越发感受到他的高尚、他的无私、他的伟大、他的不朽。
我们知道,马克思和夫人燕妮出身贵族。马克思是哲学博士,学识渊博,祖辈几乎都是犹太特别阶层,父亲是当地著名律师,并拥有葡萄庄园,姨妈索菲亚家是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马克思青年时期对金融资本的研究才华,被当时的普鲁士总理所钦佩,邀揽他入阁,中年时期首相俾斯麦请求他回国从政,“为德国服务”。马克思有跻身政界商界的机会和能力,但他却选择放弃,因为他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燕妮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她的祖辈是英国的贵族,父亲威斯特华伦男爵是普鲁士政府任命的特利尔枢密顾问官,极其有涵养,能熟练阅读拉丁文和希腊文著作,喜欢浪漫派诗歌。她的哥哥曾为普鲁士的内务大臣,姐夫曾任英军的总司令。对燕妮来讲,显赫的家庭背景,锦衣玉食、一生无忧自然不过,可她认为:“个人享乐是低级的幸福,高尚的幸福是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两个人简直就是高富帅加白富美,他们的结合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如果他们为当权者、为资产阶级服务,必定是前程锦绣。可是他们忠于自己的理想,忠于自己的信仰,彻底背叛了自己所属的阶级。马克思和燕妮出身富贵,不是‘仇富’,不是‘愤世嫉俗’,他们是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劳苦大众的解放。
在马克思和燕妮出生的特利尔这个城市里,人们反对法国人的统治,却践行着法国的自由思想。无论是马克思的父亲还是燕妮的父亲,表面是为普鲁士国王效力,但在内心却崇尚维护个人自由的法国哲学家,他们更推崇卢梭、伏尔泰,燕妮的父亲则是更崇拜激进的社会主义者。
研读马克思著作,阅读《马克思传》《爱与资本—马克思的家事》等文字,我们会看到,马克思夫妇一生都伴随着驱逐、流亡、贫困、病痛、诽谤、威胁,他们失去了四个孩子,特别是在流亡英国期间,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由于饥饿、疾病相继夭折,沉重的打击使马克思夫妇陷入极度的悲痛。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我已经遭受过各种不幸,但是只有现在我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不幸。”我们能够想象到马克思当时的悲痛心情,每当读到此,我的心情都异常沉重。一般人能在险象环生、遭受悲痛中活下来已属不易,然而马克思“不将其志、不辱其身”,仍然坚持《资本论》写作,并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支持、领导工人运动斗争。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同邓小平谈判时,两个人聊起了在伦敦住了几十年的马克思。撒切尔夫人说:“马克思写了一部《资本论》,可他恰恰最缺资本”,话语中表现出了莫大的遗憾和悲哀。是的,马克思把“钱”研究的极为透彻,可他一生却穷困潦倒、生活拮据、流离失所。但这不是悲哀,却恰恰是一个革命家的崇高,他耗尽毕生的精力研究资本,不是为自己去赚钱、去享乐,而是去探求真理,去揭示隐藏在资本背后的真实面孔:剩余价值。
什么是高尚、什么是纯粹、什么是无私,这就是,用尽一生心血,耗费所有精力,为大多数人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就是高尚、就是无私、就是伟大。读到这个地方,我明白了当年为什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探索,经过反复推求、比较,最后选择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信仰。
马克思于1883年病逝于伦敦,距今已130多年了,中国革命当年的滚滚硝烟也已逐渐远去,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中。有些人开始怀疑、嘲笑、诋毁马克思和当年的英雄烈士。黑格尔说过:“人应该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永远都存在高尚、伟大、无私,我们不能去否定它,更不能把高尚的东西庸俗化。
本期《读懂马克思 做新时代交建人》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下期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