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历史必然,感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美;
读懂实践真理,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之美;
读懂实践力量,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活力之美;
跟随主播读懂马克思,做新时代交建人。
马克思主义系列谈第二讲——求学篇(下):疯狂变学霸
大家好,我是志杰。欢迎收听马克思主义系列谈第二讲求学篇(下):疯狂变学霸。
自从马克思转学到柏林大学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个阶段他大量阅读经典名著,自学英语和意大利语,翻译了很多著名的篇章,甚至还想建立一个法哲学体系,为此写下了300多页的书稿。马克思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转变,主要有内外两个原因。
柏林大学自从1810年建校开始就一直是德国最高学府,这里大师辈出,人才璀璨。几乎代表了德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柏林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学校的氛围,严谨的学风,让马克思一改过去的浮夸,努力学习理论,认真学术研究。此外,马克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养,先进的教育,他是一个博览群书,志存高远的人。17岁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章中语出惊人,说自己要“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这是何等的志向胸怀!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刚开始就成了康德和费希特的忠实粉丝。几年前我读古留加的《康德传》,开篇便是:“哲学家一生的标志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哲学家生活中那些最激动人心的事件 就是他的思想。就康德而言,除了他的学说的历史外,他自己就再没有别的传记”。一下子便震撼到了我的心灵深处,铭感至深。费希特的一生,更是戏剧般的、多姿多彩的,他不仅是哲学教授,还是追求社会进步的积极实践者。
相比于哲学的研究,法学专业的课程退居次要位置。毫不奇怪,马克思想通过他的法律研习进行哲学思考。在给老马的信中他说道,“因为我应该研究法学,而且首先渴望攻读哲学。这两门学科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实体的私法的结尾部分,我看到了全部体系的虚假,体系纲目近似康德的纲目,而执行起来却完全不是那样”。那时马克思就认识到,对于抽象的原理和事实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康德和费希特没有答案。马克思写诗讽刺 “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翔”,就是说像美丽羽毛一样,看上去挺美,但不接地气,不求实际呀。讽刺归讽刺,嘲笑归嘲笑,马克思对于这个问题也很郁闷,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就病倒了。就像中国哲学家王阳明一样,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什么也没悟出来,人却因此而病倒了。
马克思遵照医生建议到柏林郊区一个渔村休养。在此期间,他研读了黑格尔和他大部分弟子的的著作,结识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成员,并参加了他们的“博士俱乐部”。当时马克思发现 黑格尔的辩证法恰恰可以解释抽象原理是怎么一步一步转化为具体现实的。这个问题解决了,马克思终于脑洞大开,病都好了一半。他兴奋地给老马写信,“……就像狂人一样在‘冲洗灵魂,冲淡茶水’的肮脏的河水旁的花园里乱跑,我甚至和我的房东一块去打猎,然后又跑到柏林去,想拥抱每一个遇见的人”。思考、发现让叛逆闪闪发光,我想一般大思想家都会有马克思这样的狂热劲头,对真理的追求不遗余力!
知与行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只思不读,走火入魔;又思又读,立地成佛”。马克思的华丽转身,绝不是源于空穴来风、胡思乱想,而是建立在扎实阅读的思考之上。曾有一个年轻人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信,洋洋洒洒几千字,告诉自己的苦闷、疑惑、不解。杨绛先生给他的回信直接而诚恳,“你的问题在于你读书不多而又想的太多”。可谓是一针见血,指出了当前普遍存在的心态——浮躁。
唯阅读和旅行不能被辜负,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当前,因为疫情,远方我们不能成行,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跨越时空,与书中的人物,或者与作者发生思想碰撞;我们可以与伟人对话、与信仰同行,丰富灵魂、丰盈精神。
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次再会。